【学思践悟】地理与旅游学院:不忘初心立德树人 牢记使命服务社会

岁末年初,地理与旅游学院捷报频传——

在第四届全国高校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上,我校成为全国唯一一所同时荣获研究生组和本科生组两项最高奖项的高校,与西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一起成为三强高校;在国家旅游局公布的2017年度“万名旅游英才计划”中,两个团队入选实践服务类英才培养项目,全国仅有198个本科生研究团队入选该项目;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规划大赛中,荣获国家级三等奖;在第八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荣获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在第九届山东省大学生地理教学技能大赛荣获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在第五届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中,地理学科作为新增学科,学院首次参赛获得了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的优异成绩;在刚刚结束的全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两名参赛教师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学院一贯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集中展现,更是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锐意改革、砥砺奋进、创新发展的生动体现。

创新“精细精准精确”理念  优化结构提高效能

学院创新提出“精细化管理,精准化调控,精确化服务”的发展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推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打破壁垒,整合优势,激发团队效能。打破原来各专业之间的壁垒,按照有利于专业建设、有利于学科发展、有利于团队建设的原则,加强教学协同创新;按照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要求,对应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5个专业教师团队。人员调配方面注重人才梯队建设,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方面科学调配倡导团队合作,集体攻关。组建课程组,培育精品课程,加强课程建设。

提高教学运行的信息化管理手段,整合优化实验室结构,切实发挥实验室在各课程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完善实验室功能,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多功能性,提高实验室的利用效率。专门成立了实验室建设委员会,强化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使实验设备发挥最大效能,更好为教学科研服务。

优化存量,做好增量,强化质量,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短绠难吸深井之水,浅水难负载重之舟。”为了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学术卓越、教学优秀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内部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素养,通过多种途径激发现有教师的活力,鼓励教师积极参加高层次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助力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培养。另一方面完善机制,以做大增量为关键,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培养领军人物,引领学科发展。近年引进博士14人,帮助他们迅速成长,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项,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发表多篇高层次论文。同时,积极引进社会智库人才,聘请了一批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地方部门的专家学者任兼职教授、MTA专业导师。近年来,有2名教师被评为校师德标兵、3人被评为校优秀教师、1人被评为曲园最美教师。先后承担省级教改课题5项、厅级课题1项;获得山东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3人获得全国微课教学比赛优秀奖以及多项省级奖励。

规范管理,强化质量监控,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只有用好评价“指挥棒”,才能引导每个教师种好“责任田”。规范各种制度建设,加强学院教学督导队伍建设,完善督导机制,突出教学中心地位。成立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分委员,对教学秩序和教师教学大纲实施情况、教学重点难点和课堂教学实施情况进行督查,并及时与相关教师进行反馈。学院实行领导值日制度,负责教学秩序和课堂纪律的巡查工作。学院内部实行教师相互听课评课制度,提高课堂教学的学术性。每个教师每学期至少听两个教师的课,听课时数不少于4个课时,相互听课评课。加强课堂管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制定了《关于班级考勤与课堂手机管理的暂行规定》,践行课堂教学“四个零”行动。

多措并举向育人聚焦  多管齐下向质量发力

协同发力,润物无声,做好思想政治引领。习总书记强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全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目标,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写好立德树人大文章。

首先强化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学院制定了《本科生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分工细则》(试行),对辅导员、班主任实行定量考评,明确主体责任。不断提高他们思想认识,站在思想的前沿去引导学生成长,同时要求他们加强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和培训,细化思想政治工作任务,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针对学生思想困惑和问题,采取早介入、多沟通,分层分类谈心谈话。学好用好习总书记“漫灌”和“滴灌”的辩证法,各种育人元素协同发力,真正走入学生心坎,解惑释疑,真正做到习总书记所说的“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在育人机制方面,始终坚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导向,实现了线上网络化管理与线下网格化管理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改进意识形态话语的表达传导方式,把传统方法与新媒体相结合,实施“群”管理。通过学院微信、微博公众号,各种年级班级QQ群、微信群搭建了师生之间、团委学生会之间的网络化全天候线上交流平台,贴近生活,贴近思想;线下通过学院领导带班督查教学秩序、学业导师抓学业规划、任课教师抓课堂教学、班主任跟进日常管理、辅导员统筹协调、学生会班委跟进落实,建立了全覆盖、立体式的网格化育人机制,真正做到点面结合。

以科创竞赛、创新创业为载体,狠抓教风建设。学院始终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放在中心地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认识。修订完成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环节进一步完善。革新、优化课程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加大专业选修课建设力度,丰富课程体系。

在教风学风建设中,以师德建设和专业素养为主线倡导严谨治学,以科创竞赛、创新创业为载体,倡导积极进取的良好风气,营造健正敦厚的学习氛围,齐抓共管助力优良教风学风养成。学院每年都进行“十佳学子”、“艺术之星”、“贡献之星”、“志愿之星”、“体育之星”、“科创之星”的评选,表彰奖励在各个领域表现突出的同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创业比赛、数学建模竞赛,并对获奖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经纬讲堂”系列讲座和交流会,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形成互相促进、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提高实践教学环节质量,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学院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把课堂延伸到规划项目现场、扶贫一线村庄、企业车间,紧密结合课堂讲授和野外实践实习特色内容,把吃苦耐劳、勇攀高峰的良好品行和使命感、责任感融入教学过程,让生动的实践变为鲜活的教育素材。通过设立多区域、多类型、多层次的专业教育实践基地,构建校企、校地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累累硕果彰显学子实力。近年来,地理与旅游学院获得国家奖励二十余项,近百项省级奖励,考取985、211重点高校及中科院等重点科研院所硕士、博士数量持续攀升。在2016年挑战杯中,学院两个团队获得省级银奖;在2016年数学建模比赛中,两个团队荣获省级二等奖,一个团队获得省级三等奖;在2016年第三届全国师范院校地理教学技能大赛中,荣获两个全国一等奖。在2016年齐鲁创业大赛中获得省级二等奖。在2017年创青春大赛中,分别获得两个校级特等奖一个校级二等奖和一个校级三等奖;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有10支队伍获得国家级立项。在2017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规划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三等奖。

发挥学科智力优势  助推全面小康社会

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围绕山东省十大重点产业中的“现代农业”、“旅游业”积极谋划,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强化精准服务地方。

依托人文地理学省级重点学科、南四湖湿地生态与环境保护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充分发挥地理学学科综合性特色,围绕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旅游扶贫、耕地保护、空间规划等领域做出重要社会科学探索创新,围绕环境修复、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气候变化等领域开展技术研发,近5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科研课题11项,省部级课题18项;发表SCI/SSCI一区、二区及CSSCI检索学科首位等优质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首位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深化产学研合作,在瞄准科学技术前沿开展基础研究的同时,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把学院建设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高地。义务承担国务院扶贫办、国家旅游局指定的2个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义务承担我校第一书记帮包村规划设计任务,以精湛的旅游规划技术服务于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一项成果被评为山东省乡村旅游规划优秀成果二等奖;主持编制了沂南县朱家林田园综合体的概念性规划,朱家林成为我国首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单位;积极参加山东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积极推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通过开展农地流转、土地规划、乡村旅游规划、湿地公园设计等技术服务,助推城乡融合发展。2012年以来,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需求,在国土开发与规划、生态建设与规划、旅游开发与规划等方面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开展广泛合作,共承担横向课题40余项,到位经费1000余万元,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

先后举办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2012年学术年会、山东省地理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推动学术交流与发展;利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等科学普及;利用学科优势,不断拓宽科研服务渠道,协办日照旅游富市战略研讨会,提出的决策咨询建议先后被山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山东省农业厅、日照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日照市国土资源局、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等单位采纳,相关技术成果在济宁市党员管理、孔林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得到推广应用。

来源:地理与旅游学院    编辑:宣传部新闻中心   责编:孙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