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曲园学子省赛“四连冠”背后的师生群像

“你一定是乐竞·体育,乐竞(中国)的学生吧?”

在刚刚举行的第五届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现场,某市教育局负责人向我校外国语学院的孙锐发出了这样的一问。

孙锐有些意外:按规定,比赛中不能透露参赛者来自哪所高校,那这位负责人是怎么猜中的呢?

“根据你的讲课内容,听你讲课的风格,感觉你应该是曲阜师大的。”

这番话让孙锐既感慨又自豪:身为曲园学子,这是她第一次从用人单位口中听说自己具备了曲园的气质,刻上了曲园的印记。与比赛名次相比,这才是最大、最珍贵的收获。

此次比赛中,我校斩获大赛设置的首枚团体金奖,16人获得一等奖,14人获得二等奖,5人获得三等奖,参赛学子的出色表现让评委折服,我校取得了连续四届获奖率和一等奖获奖人数“双料第一”的优异成绩。

“沉浸其中,有压力,也有乐趣。”这是所有参赛选手和指导老师的共同感受。

9月份开始备赛,两个月里,培训、校赛、省赛,学校各部门通力合作,由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亲自上阵全程指导,从课堂语言的组织、PPT的制作等教学基本功,到“讲什么,如何讲”、“如何与学生沟通,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教学理念,反复讨论、深入挖掘、脑力激荡,在一次次的试讲、总结、沟通中逐渐摸清了方向。精雕细琢不只是为了短短30分钟的比赛,更重要的是师生们心中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曲师大学子应该讲出曲师大的水平。”

希望的种子:向下扎根 向上生长

早上六点,指导老师们准时地给上半场要参赛的同学们打来了起床电话,再三检查了比赛需要用到的教具,装束整洁大方的同学们早早地来到了比赛现场。签到并且进行抽签决定参赛顺序后,参赛学生就在肃静的候场室等待。“等待过程中,时间过得非常漫长”,参赛的同学们表示,候场室的安静让他们心里十分紧张。为了缓解心理压力,同学们拥抱祝福,互相打气,或者是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调整心态。激烈的比赛开始了,“只能拼全力了”,选手们在心里默默加油。钟绵钰说道,“刚开始的时候,我有点紧张,语速有点快,不过很快就调整好状态,投入到讲课当中”。选手们从开始的紧张到状态的进入,从个人的说课到师生的互动,30分钟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1800秒神情殊奋、自信饱满———这是一场师范生从业技能大赛,这更是一次展现自我的良机!角逐,在30分钟内;角逐,在1800秒外!

从说课、授课到答辩,比赛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比赛的题目是赛前在给定范围内随机抽取的,只有30分钟准备时间,所以平时必须提前准备大量的材料,精心整理后熟记于心。教学内容的布局安排、教学理念的提取、教学特色的凸显、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授课环节要突破的难关。教学的仪表、仪态、语调、停顿、手势、重音等等,每一个细节都须反复斟酌。

“那段时间,比赛课程充满了我的脑海,走路、坐车,连上厕所都没有停止过思考。”安慧说很多选手像她一样,将课程录入手机里,自己听、让同学听、让老师听……再一点点改进、一点点完善———那是一段废寝忘食的日子。“有的时候为了找空教室练习演讲,要跑遍整个教学楼;为了在比赛场上不怯场,我经常跑到图书馆后面的空地上对着人群练习,经常一练就是大半天,尽管风很大,天也冷了,但仍每天坚持着。课堂上,指导老师苗深花教授和我交换角色,尽可能给我锻炼的机会。”当谈起备赛的经历时,汪珂表示自己真正领悟到了“成功贵在坚持”的道理。汪珂说,她在夜以继日备战技能大赛的同时还要兼顾考研,每天只能睡四个小时。尽管很累,但她却从来也没有想过放弃,也没有丝毫地懈怠,因为她坚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最终自己能否获奖都不重要,我就最怕给咱们学院老师和学校丢脸。”文学院的唐垚告诉记者,为了追求完美,培养气质,矫正肢体动作和形体语言,她每天对着镜子不断地练习。在观看自己试课的视频中发现自己和学生之间存在一种距离感,为了改善这一点,她专门跑到附中去课堂观摩。
  “相信自己,相信老师,相信曲师大”,这是荣获地理学科一等奖,来自地理与旅游学院的汤维芮成功的秘诀。因为自信和信任,她用最饱满的精神完成了比赛。在应赛的过程中她经历了许多曲折,也产生过自我怀疑。在一次试讲后,同学们给她提了很多建议,一方面可以帮助她及时发现问题并且解决,另一方面,说明她的教案还存在许多问题,这让她有点丧失信心。出乎她意料的是,课后同学们都跑来鼓励她,她深受鼓舞。此后,她试讲的效果一次比一次好,问题也一次比一次少,信心慢慢找回来了。
  回忆这一段经历,他们铭记的是收获。赵林香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我只要站在讲台上就能找到讲课的状态,我以后在任何岗位上都不怕上公开课了。”宋云凤也表示,“对于我来说,此次最大的收获并不是获得奖项,而是通过比赛,我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选手们的付出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一个成功都不是偶然,每一次花开都是用心浇灌的必然。

身边的阳光:信仰如炬 春晖暖心

“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烁,老师的房间彻夜明亮,每当我轻轻走过您窗前,明亮的灯光照耀在我心房……”正如这首《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中的歌词一样,每位学生背后都站着一位不辞辛苦的指导老师。  

深夜12点,热闹喧嚣的校园沉寂下来,进入了安宁的梦乡,总还有那么几扇窗户灯火通明。“因为担心我讲课经验不足,姜修宪老师每天下班都抽空给我指导讲课技巧、构思方法,甚至还亲自为我写了教案。老师们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学术造诣的深厚,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那颗真挚的爱生之心。”杨文姿告诉记者。

杜新生和孔淑娟夫妻同为大赛指导教师,“我们原本属于不同学科,但这次辅导大赛让我们有了更多共同语言,天天说的都是大赛的事。能够和学生们一起学习提高,对于我们来说,是件幸福的事。”但忙碌也让他们顾此失彼,顾得了大赛里的“孩子”,就顾不上家里的孩子,那段时间早出晚归,孩子只能托付给了老人。

一句“对老师的那种感谢真的不是能用语言来形容的”道出了所有参赛同学的心声。老师们的身影,留在了综合楼,在食堂,在教室,在校园的小径上。在前期打磨授课内容的那段时光里,师生一路同行:教案存在不足之处,他们一起讨论修改,同学有压力,指导老师循循善诱、笑谈解压,老师们的细心、爱心与责任心让同学们如沐阳光般的温暖。

在比赛当日,一同前去的老师比参赛学生人数还要多。赛前开会、看场地、拷视频,老师们一直陪同。特别是担心电脑出问题,会影响到PPT的播放,老师们十分贴心,帮助大家一遍遍调试。模拟现场,曲师大的老师和学生每天都忙碌到很晚,尽管保安一遍遍地催促着大家赶紧回去休息,他们嘴上虽然答应着,可是,却没有人停下练习。比赛时,老师会很早起床送参赛学生们到比赛场外,然后就一直呆在竞赛现场观摩学生们的比赛,从头到尾密切守候。到了晚上指导教师还会集中开会,讲一些比赛的注意事项和答辩技巧,跟学生们沟通交流、鼓劲打气。

对选手们来说,老师是赛前要求严格的评委,是生活中事无巨细的家长,是失落时轻声安慰的密友,是同一战线的战友,更是可以促膝长谈的知己。

深情的沃土:用爱托举 静看花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每年一届的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我校参赛选手用优异的成绩彰显了学校“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曲园现象”。

创建于1955年的曲阜师大座落于孔子故里,在一个甲子悠长的办学过程中广播种子,厚植教育沃土。学校秉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校训,不断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勇担起“师范”教育的社会职责,培养出了一批批自信、笃学、厚德而又充满激情的优秀师范生。“让每一位学生成才,让每一位家长放心,让每一个用人单位满意”,努力为莘莘学子提供一流的教学设施,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打造高质量的教育品牌,是曲阜师大全体教职员工不懈追求的目标。

这里,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浓郁的校园文化弥漫在每个角落,儒家经典的熏染,厚重了学子人生,浩瀚黄海的碧波,升华了学子心灵。

这里,清晨六点钟左右,漫步校园,到处可以听到朗朗读书声。这种良好的学风不是逼出来的,也不是造出来的,更不是秀出来的,而是一以贯之、长期人文涵养的结果!人心向学、人心向善、人心向德,这是历届毕业生留下的宝贵财富!

这里,有一批批的大师学者,执鞭杏坛,弘文励教,是他们为学校开创了学术深厚的传统,是他们为后辈学子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里,高端学术论坛、前沿讲座、校友大讲堂已成为一道内容丰富,营养全面的文化学术大餐。孔子第79代嫡孙孔垂长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解读“大学的人文精神”,著名作家王蒙阐释“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大学生们在这样浓郁的学术气氛下不断地吮吸着知识的乳液,接受前沿最新教育理念的浇灌,不断地充实着头脑,锻炼着思维,飞扬着好奇心与想像力……

“作为一所设学孔子故里的大学,学校的历史使命感是与生俱来的。师范教育对其他类型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有重要影响。我校以‘师范’之名创立,已走过一甲子,为基础教育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形成了自己的培养特色;未来我们仍将坚持师范特色,要为基础教育培育更多更好的师资。”教务处处长胡钦晓如是说。

2500年前,孔子在这里杏坛设学,开教化风气之先。如今在这块土地上,一座勃勃生机的高等师范学府秀拔于众多名校之林,一批批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现代教育者从这片育人的沃土走出,成为祖国教育事业战线上的栋梁之材。我们有理由相信,乐竞·体育,乐竞(中国)“师范教育”这个名片将会擦得更亮,传得更远,做得更强!

(作者:孙琪   来源:宣传部   编辑:宣传部新闻中心   责编:孙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