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新篇 创一流】地理与旅游学院:强化学科专业特色 建设省内一流学院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一)成绩与经验

1.学科建设

人文地理学省级重点学科、南四湖湿地生态与环境保护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国土开发与规划校级创新团队、人文地理学校级教学团队等重点建设项目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旅游开发、南四湖流域生态服务功能评估与生态修复被评为校级智库。

2.人才培养

“十二五”期间学院继续重视专业建设。地理科学专业品牌化建设成绩突出,在省级特色专业基础上,充分利用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立项的机遇,选定并建设了四大课程群,聘请了多位名校名师来校授课,实施了“杏坛学堂”卓越班教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成功申报为校级特色专业,顺利完成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拆分工作,制订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并有两届学生在读。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进一步突出了特色,强化了行业专家的教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进一步面向社会实践,应用化特色进一步突显。本科专业数量由4个增至5个,招生数量由1100多人增至1400多人。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2015年地理科学类在全省的排名第四,旅游管理排名第二,土地资源管理(包含在公共管理类内)排名第三,三大类专业在全省排名均有提升。

强化了本科生实践教学。根据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科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由实验教学、野外教学实习、教育(生产)实习、毕业论文和科技创新组成的“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了实验教学有大纲、野外教学实习有指导书、教育(生产)实习有方案、毕业论文有监控、创新实践活动有组织,确保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顺利实行了地理学硕士一级学科招生,增列了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和职业技术教育(旅游服务)专业硕士方向。

教学研究深入开展,成功申报山东省教学改革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各1项,获得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获批学校教改项目 5 项,人文地理学获得校级教学团队称号。建立和完善精品课程培养体系,《旅游学概论》被评为校级精品课。

凸显创新型人才培养,获得省级优秀硕士论文2篇,省级优秀学士论文4篇。获得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等省级以上奖励25项;获得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2项;获得国家级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10项;5人次获得全国地理科学专业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得山东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服务队2项、省级先进个人5人。

3.科学研究

十二五”时期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3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含教材)5部。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厅级科技奖励16项。

4.服务地方

在土地、旅游、生态建设、GIS应用等领域大力开展服务地方工作,承担横向课题23项,到位经费950余万元。

5.师资队伍

教师数量不断增加、水平不断提升,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教职工总量由36人增至46人,其中引进博士12人。在专任教师中,教授4人,占10.8%;副教授15人,占40.5%,博士23人,占62.2%,高级职称教师和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均超过专任教师的50%。

另外,地理学实验室建设水平得到一定提升,对外学术交流活跃,学院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二、“十三五”时期的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我校向高水平大学跨越攀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院经过三十年办学积累之后向着更高层次迈进的一个关键阶段。

从我们面临的机遇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教育国际化、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教育合作和交流更加广泛和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党和国家实施“四个全面”、“五位一体”、“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高等学校深度融入经济社会主战场、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山东省《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的实施,为高等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层次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我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的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工程、学科建设分层建设体系、高层次科学研究平台建设计划、提高办学国际化水平、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升大学文化和完善保障服务体系等也为我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同时,我们也面对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国家和山东省对高等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优质资源越来越向高水平院校的学科集中,高等学校之间竞争的加剧,我们面临的压力空前巨大;从自身看,我院历史积淀比较单薄、总体办学实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学科优势和特色还不够鲜明,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不够、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深化改革,高层次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匮乏,高层次项目和高水平成果数量不多,教学科研条件和资源不足、师生生活条件亟待改善,等等,因此,我们面临的压力和挑战非常巨大。

总体来看,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经过30年特别是近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我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具备了一定的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我们必须发扬30年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形成的优良传统,一以贯之的坚持办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积极主动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科学谋划、精心设计,准确定位、明确目标,规划具体可行的路径,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我院整体办学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实现新的提升。

三、指导思想、发展定位、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学校总体部署,进一步深化教学科研中心地位,突出抓好学科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增强学院办学实力。

(二)发展定位

办学综合实力达到省内一流水平,部分专业方向居全省领先地位。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地理科学专业确立省内一流地位,争取实现“国家级平台”突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达到省内领先地位;学科优势和特色进一步凸显;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调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服务区域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师资队伍适度增加,结构更趋优化;

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显著增强,师生的国际化视野进一步拓展。

四、主要任务与举措

(一)人才培养

1.本科教育教学

稳定招生规模,每年招生人数380人左右,在校本科生总体规模1500人左右。

强化专业内涵,根据社会需求,实行专业准入和退出机制,将专业总数稳定在5个左右。努力打造地理科学专业成为与山东省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相对接的优势特色专业群,努力实现国家级平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实现省级平台。

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和专业建设目标。全面推进“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好旅游管理专业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工作。

积极推进精品课程群申报和建设工作。增列省级精品课程群1-2个,校级精品课程3-5门。充分发挥现有校级精品课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推进全部课程网站内容更新。积极进行在线课程申报建设。争取校级以上在线课程2-3门。

全面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举办教师教学观摩、教学比赛、经验交流等活动,落实内涵建设要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评选“我最喜爱的十佳老师”活动。

积极申报省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2-4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8-10项,院级教学改革项目20项,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篇左右,获得省级以上教学奖励。实现高层次教学改革项目和教学改革成果的新突破。

充分发挥教研室在教学研究方面的作用,建立鼓励教研室开展相关教研活动的体制机制。

优化“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和教学环节监控,实施实验教学考核形式改革,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充实实习实训条件保障,在巩固现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适度扩展校外实习基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2.研究生创新培养

适度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每年招生人数70人左右,其中全日制研究生60人左右,在校研究生规模200人左右,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的比例逐步达到3:2。

提升和拓展研究生培养层次和领域,联合申报生态学博士点,联合申报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硕士点。做好学位点评估工作。

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夯实研究生预开题、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答辩等环节,规范研究生奖励期刊和毕业审核期刊目录。

举办系列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次。鼓励并资助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争取获得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优秀科技创新成果等3项以上。

3.创新创业支持计划

做好大学生创新项目、创业训练项目、“挑战杯”、数学建模、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工作,激励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校内研究机构充当科研助手并参与科研项目。

(二)学科建设

实施学科高地工程,在“十二五”重点建设的基础上,人文地理学争取获得山东省学科提升计划的支持,自然地理学(或者土地资源管理)、南四湖湿地生态与环境保护实验室争取获得省级科研平台。

(三)科学研究

1.夯实基础研究

以国家自然(社科)基金为主导,科研创新团队为支撑,营造学术自由氛围,引导教师面向科学前沿问题和国家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增强创新能力。“十三五”期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0项左右,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0项以上,获得纵向科研经费1000万元左右。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00篇左右,出版学术专著(含教材)5部左右。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左右,厅级科技奖励10项左右。

2.提升应用研究

鼓励学术人员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和重点领域,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在土地、旅游、生态建设、GIS应用、测量等领域大力开展服务地方工作,“十三五”期间,承担的横向课题总数要比“十二五”显著增长,累计获得横向科研经费500万元左右。

3.拓展平台建设

做好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和“智库”建设和省级申报工作。根据省市相关部门的部署,积极搭建科研平台。

(四)师资队伍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引培并重、立足培养”的原则,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才活力竞相迸发的良好局面,建成一支能够支撑和引领学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到规划期末,专任教师总量增至50人左右,专职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提高到70%、高级职称的比例达到60%。实现“特聘教授”零突破,省级“教学名师” 等有重要影响人才项目工程人员零突破。

加强现有教师队伍培养提升。推荐更多人次入选“1361”人才工程;支持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展师资力量整合,从专业角度出发,加大团队建设力度。

积极引进博士或高级职称人员等高水平师资,适当补充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辅导员、实验人员。

(五)开放办学

深入推进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在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合作交流,探索建立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模式。

积极聘请海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有计划选送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赴国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进行访学研修,力争专业教师中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比例达到30%。

(六)党建工作

全面落实党总支抓党建工作的主体责任,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廉政建设,加强党支部建设和党员学习教育,完善政治理论学习和三会一课制度,健全完善学生党建工作体制机制,提升学生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围绕中心抓党建促发展,开展育人先锋创建和两学一做活动,发挥党支部和党员在落实十三五规划和推动学院发展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以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为目标,创新党建工作形式和载体,打造“一支部一特色”、“一总支一品牌”的基层组织创新活动创建模式。

五、保障措施

学院领导班子要统一思想,加强规划的宏观指导和执行能力。实施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党总支书记和院长任组长、分管领导、系主任、办公室主任、团总支书记等任成员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贯彻、协调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

对各规划任务进行分解,责任到人,将规划与年度计划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任务落实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要以规划为导向,统筹全院人力资源、经费资源,确保建设任务的顺利实施。

(来源:地理与旅游学院    编辑:宣传部新闻中心   责编:王海红)

 

 


发布:乐竞·体育,乐竞(中国)新闻中心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