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辉煌】高水平科学研究铺就高水平大学发展之路

日前,由我校与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联合共建的中国教育大数据研究院隆重成立。中国教育大数据研究院是具有独立性、专门性、应用性特色的教育智库机构,将围绕教育强国战略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着力打造基于大数据研究的中国教育高级智库。中国教育大数据研究院的成立是我校实施学术创新工程和内涵提升战略的又一突出成果。

建校近六十年来,学校一直将科学研究作为重要职能之一。一代代学人扎根这片学术乐土,潜心治学,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铺就了一条高水平大学发展之路。

承载学术积淀

学校历来重视科学研究,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借助孔子故里沉静醇厚的文化氛围的滋养,曲师大人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的重要成果。诚如学校党委书记荆兆勋所说,“曲师大是一个做学问的地方,自建校以来,在学术研究上筚路蓝缕,积淀日深。”

1957年成立了孔子研究会,成为国内高校最早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1960年,数学系编写的《公社数学》和化学科研制的“土蒸馏釜”参加了山东省技术革命最新成就展,并受到前来视察的毛主席的赞扬;首任校长高赞非先生的儒学研究独树一帜,1962年发表在《文史哲》上的重要学术论文《论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1963年历史学家杨向奎先生带领7位同志来到曲阜与乐竞·体育,乐竞(中国)合作开展孔府档案整理,形成了《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填补了学术界的空白;1974年化学系研制成功离子交换法制备碳酸钾,荣获山东省化工科研成果一等奖、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运筹所的“优选法”和“统筹法”在支援成昆铁路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于197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陶愚川教授的《中国教育史比较研究》是我国第一部应用比较研究法的教育史专著,荣获全国首届教育理论优秀成果二等奖;李国华教授主持研制的激光偏光系列器件连续获省级科研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日内瓦世界展览会银质奖,多项技术属国内外首创;多项成果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和山东省科技进步奖。

筑高科研平台

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来源于高层次的科研平台。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建成了激光偏光与信息技术、生命有机分析省重点实验室,智能控制技术、南四湖湿地生态与环境保护(强化)、信息功能材料与光电技术、绿色天然产物及医药中间体开发、体适能监测与调控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激光偏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孔子研究所、语言文学研究所、激光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运筹学研究所等省级研究所,以及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山东省儒学、山东省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山东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基地,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研究所、新能源技术研究所、圣地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等近10个科研机构。这些科研平台,成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孵化器”。

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搭建高层次科研平台。2013年学校申报的孔子与山东文化强省战略协同创新中心和山东湿地保护与生物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培育)成功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5月23日,成立山东省首家国学院,以协同理念整合国内外国学学术资源,积极开展国学教育研究;2015年3月21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乐竞·体育,乐竞(中国)联合成立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乐竞·体育,乐竞(中国)分中心在我校挂牌。学校还进一步整合电气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印刷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以及数学科学学院的优势资源成立了工学院、软件学院、统计学院3个应用型学院。工学院院长、山东省“泰山学者”武玉强教授表示,这体现了“大协同”理念,打破了人才壁垒,实现了资源共享,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有利于集聚放大传统优势,打造学科专业的新特色。

成就科研硕果

作为一所非“985”、“211”的地方高校,我校2014年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数量却跻身全国前十,2015年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量名列全国所有高校、党校和科研院所第83位,全国师范类高校第14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不仅如此,近几年学校取得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如同一串串闪亮的珍珠。由傅永聚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历代孔府档案文献集成与研究及全文数据库建设”获批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立项,是迄今为止山东省属高校中所获的唯一的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傅永聚教授和黄开国教授(特聘)及上海辞书出版社联合申报的《经学大辞典》编纂工程入选《2013—2025年国家辞书编纂出版规划》;马士远教授《两汉<尚书>学研究》入选2013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山东省社科重大优秀成果奖;张洪海教授主持的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紫貂生存现状评价及遗传管理对策研究获得国家林业局立项;徐来祥教授主持的“鼠类种群遗传结构动态及遗传调节机制”获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课题。近五年来,连续5次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总数列全省高校前三位;近十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5项,省部级自然科学类项目290项,省级科学技术奖13项。

催生成果转化

学校秉承中国实学传统,切实履行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立志做政府的“智囊团”、企业的“发动机”、社会文明的“推进器”。湿地生态环保与资源可持续利用创新团队带头人、副校长张洪海教授说:“一所大学必须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才能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一理念的支撑下,他带领的团队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内迅速成长,把克隆和转基因技术用于湿地污水治理,承担了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南四湖重金属汞和镉污染的微生物修复,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学校设立了服务地方工作办公室、科技产业集团总公司等专门机构,完善了服务地方工作相关规章制度,为深化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发展提供了保障。学校积极参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带、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鲁西经济隆起带建设,实施服务地方行动计划,近三年来获得横向课题项目150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和济宁南四湖管理局、山东浪潮集团等联合成立了研究所、实验室等7个协同创新平台,在山东省新农村建设、土地利用规划、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南四湖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资源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大蒜加工废水零排放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一种颗粒型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及制备方法”等几十项科技成果已经成功实现转化,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成积春教授主持的“‘十三五’时期山东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研究”课题,成功获得山东省“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委托调研项目立项,成为山东省“十三五”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研究领域唯一获得立项的单位。

站在建校60周年的重要节点上,学校对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强化质量导向、需求导向、协同导向、育人导向,聚焦学术前沿和重大经济社会需求,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高水平科研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以重大项目和重大创新成果的培育为主要抓手,强化基础研究优势,加强应用研究,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快速提升科研支撑和社会服务能力。一系列落实举措陆续出台,为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建成“孔子家乡的百年名校”勾画了美好前景。

(作者:杨秀娟    来源:宣传部新闻中心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杨秀娟)